北方对虾养殖中的问题思考与对策之环境改良
1.改造池塘
普遍趋势:大改小;浅加深;扣温棚;能排污
有何有点呢?
——便于精细化管理
——减少应激,增加缓冲能力
——减少自然因素影响(天气、温差等)
——增加过程的可控性
——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
最终目的:稳定;高效;可持续发展
2.苗种选择
虾苗病原检疫应该成为必要环节
检测内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偷死症致病性副溶血弧菌(AHPND);肝肠孢虫(EHP)等
技术成熟可靠:PCR;核酸探针;单抗;阳性对照
选好了苗后在放苗时注意以下因素
养殖户的前期准备如何?
清淤和晒塘是否彻底?
清塘药物选择与时机是否恰到好处?
菌相和藻相是否调好?
放苗操作是否正确:水质、试水、时间、调适等
由于准备不足和操作不当造成的虾苗成活率低占有相当比例!
放苗密度多高合适
密度高=产量高?
产量重要还是成功率重要?
密度高的弊大于利:投入高风险大;容易产生应激;环境容量超负荷;粪便累积分解产生更多污染;最终引发病害
南方养殖中,发病早晚与密度高低有一定相关性
密度高要有配套保障:设施(增氧、进排水);底质管控;投饵技术;经验等
建议:根据各自不同条件,适当控制放苗密度
3.调好水的关键
水质调控的基本理念
水质底质影响生长及规格产量,并与各类的病害发生密切相关
单靠换水有局限:应激;成本;水资源;污染排放
调水手段应该是精准、实时、定向、综合性的
污染不能凭感觉判断,水质指标的实时检测必须跟上;溶解氧,ph,氨氮,亚硝酸盐,COD等
重点不在控制污染,而在预防污染:适宜密度;饲料选择;投喂方式;微生物使用;慎用药物;集污排污能力等
藻相的关键在稳定
水色并无绝对统一标准,关键是“平衡和稳定”
可以使用TN调水王来进行调水
1、作为藻类营养剂,用于水产养殖池塘早起肥水,使池水单胞藻快速繁殖,形成良好藻相和水色,从而提高池水的自然生产力和饵料报酬。
2、本产品能使池水马上形成茶褐色,保持约20~30天,降低池水透明度和遮蔽阳光照射,抑制硬毛藻、金膜藻、浒苔、水云等有害藻类的生长;同时减弱强光照射,降低夏季高温期池水的温度,使鱼、虾、参安全度夏。另外,稳定池塘生态环境,池水免受高温作用,防止池底藻类死亡、腐败和有害物质的产生。
3、在养殖过程中,自然倒藻、大量换水、水色变清后,可随时使用本品迅速改水,快速形成水色,降低池水透明度,保护池塘免受大型有害藻类的大量滋生。
4、可减少水生动物对强光、高温的应激反应,综合性提高它们的生理、生长技能,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较好增产作用。
维持良好的菌相更重要
定期补充活菌,维持有益菌优势,抑制和拮抗病原菌
交替使用不同有益菌:EM、乳酸菌、芽孢杆菌、PSB等;优势互补,保持生物多样性
适当增加碳源(泼洒糖蜜、发酵米糠等)
监控有害菌数量,及时提早调节
如何才能做到杀菌不反弹呢
每周检测弧菌数量,当弧菌数量有明显上升趋势时,提前使用绿色杀菌剂(例如塘宁)和微生物制剂配合处理
配合使用乳酸菌、酵母菌等肠道有益菌发酵饲料,以抑制肠道内弧菌繁殖,效果突出
如何控制亚硝酸盐——预防易、降解难
控制高蛋白饲料投喂,尤其避免投饵过多或次数过少
使用生物发酵饲料,减少污染排放
合理施用氮肥(用量与时机),避免转换为氨氮
维持水质平衡,防止水质老化
晴天中午多开增氧机,氧化分解有机物
定期投放沸石粉、硅藻土等进行吸附,以及生物底改
定期向养殖水体中投放有益微生物,如EM菌、乳酸菌等
尽量经常加注新水
注重底质
预防底质污染:适时肥水和使用微生物制剂,培育优质藻相和菌相;慎用强杀药物;投饵少量多餐;
改底措施:生物改底(颗粒状或设法使其到达池底);化学改底(强氧化分解);物理性吸附(沸石粉30-50公斤/亩);颗粒增氧剂或底部充氧
正确的增氧理念
亚健康最易被忽略(2<DO<5):生长慢、抗应激力低、易发病、饲料转化率低等
增氧机开启的方式正确吗?(如循序开、提前开、灵活开、根据数据开)
除机械和化学增氧外,还有很多增氧措施:加新水,合理肥水,减低消耗(清淤、底改、控制密度),合理投喂饲料
如果增氧效果好,氨氮和亚硝酸盐不会引起严重问题
逐步被重视的PH
酸碱度与水体肥度有关,一般情况下,水越肥,PH越高;虾池中下午的PH一般高于早晨
PH的测量,一是采用正确的方法,二是必须与时间联系
PH高了,一定要马上用药吗?——产生应激;是否对症下药
一般精养池因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引起PH值的周期性升高,养殖动物对此有较大适应能力
PH升高的副作用:毒氨升高影响更大而非酸碱度本身
普遍趋势:大改小;浅加深;扣温棚;能排污
有何有点呢?
——便于精细化管理
——减少应激,增加缓冲能力
——减少自然因素影响(天气、温差等)
——增加过程的可控性
——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
最终目的:稳定;高效;可持续发展
2.苗种选择
虾苗病原检疫应该成为必要环节
检测内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偷死症致病性副溶血弧菌(AHPND);肝肠孢虫(EHP)等
技术成熟可靠:PCR;核酸探针;单抗;阳性对照
选好了苗后在放苗时注意以下因素
养殖户的前期准备如何?
清淤和晒塘是否彻底?
清塘药物选择与时机是否恰到好处?
菌相和藻相是否调好?
放苗操作是否正确:水质、试水、时间、调适等
由于准备不足和操作不当造成的虾苗成活率低占有相当比例!
放苗密度多高合适
密度高=产量高?
产量重要还是成功率重要?
密度高的弊大于利:投入高风险大;容易产生应激;环境容量超负荷;粪便累积分解产生更多污染;最终引发病害
南方养殖中,发病早晚与密度高低有一定相关性
密度高要有配套保障:设施(增氧、进排水);底质管控;投饵技术;经验等
建议:根据各自不同条件,适当控制放苗密度
3.调好水的关键
水质调控的基本理念
水质底质影响生长及规格产量,并与各类的病害发生密切相关
单靠换水有局限:应激;成本;水资源;污染排放
调水手段应该是精准、实时、定向、综合性的
污染不能凭感觉判断,水质指标的实时检测必须跟上;溶解氧,ph,氨氮,亚硝酸盐,COD等
重点不在控制污染,而在预防污染:适宜密度;饲料选择;投喂方式;微生物使用;慎用药物;集污排污能力等
藻相的关键在稳定
水色并无绝对统一标准,关键是“平衡和稳定”
可以使用TN调水王来进行调水
1、作为藻类营养剂,用于水产养殖池塘早起肥水,使池水单胞藻快速繁殖,形成良好藻相和水色,从而提高池水的自然生产力和饵料报酬。
2、本产品能使池水马上形成茶褐色,保持约20~30天,降低池水透明度和遮蔽阳光照射,抑制硬毛藻、金膜藻、浒苔、水云等有害藻类的生长;同时减弱强光照射,降低夏季高温期池水的温度,使鱼、虾、参安全度夏。另外,稳定池塘生态环境,池水免受高温作用,防止池底藻类死亡、腐败和有害物质的产生。
3、在养殖过程中,自然倒藻、大量换水、水色变清后,可随时使用本品迅速改水,快速形成水色,降低池水透明度,保护池塘免受大型有害藻类的大量滋生。
4、可减少水生动物对强光、高温的应激反应,综合性提高它们的生理、生长技能,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较好增产作用。
维持良好的菌相更重要
定期补充活菌,维持有益菌优势,抑制和拮抗病原菌
交替使用不同有益菌:EM、乳酸菌、芽孢杆菌、PSB等;优势互补,保持生物多样性
适当增加碳源(泼洒糖蜜、发酵米糠等)
监控有害菌数量,及时提早调节
如何才能做到杀菌不反弹呢
每周检测弧菌数量,当弧菌数量有明显上升趋势时,提前使用绿色杀菌剂(例如塘宁)和微生物制剂配合处理
配合使用乳酸菌、酵母菌等肠道有益菌发酵饲料,以抑制肠道内弧菌繁殖,效果突出
如何控制亚硝酸盐——预防易、降解难
控制高蛋白饲料投喂,尤其避免投饵过多或次数过少
使用生物发酵饲料,减少污染排放
合理施用氮肥(用量与时机),避免转换为氨氮
维持水质平衡,防止水质老化
晴天中午多开增氧机,氧化分解有机物
定期投放沸石粉、硅藻土等进行吸附,以及生物底改
定期向养殖水体中投放有益微生物,如EM菌、乳酸菌等
尽量经常加注新水
注重底质
预防底质污染:适时肥水和使用微生物制剂,培育优质藻相和菌相;慎用强杀药物;投饵少量多餐;
改底措施:生物改底(颗粒状或设法使其到达池底);化学改底(强氧化分解);物理性吸附(沸石粉30-50公斤/亩);颗粒增氧剂或底部充氧
正确的增氧理念
亚健康最易被忽略(2<DO<5):生长慢、抗应激力低、易发病、饲料转化率低等
增氧机开启的方式正确吗?(如循序开、提前开、灵活开、根据数据开)
除机械和化学增氧外,还有很多增氧措施:加新水,合理肥水,减低消耗(清淤、底改、控制密度),合理投喂饲料
如果增氧效果好,氨氮和亚硝酸盐不会引起严重问题
逐步被重视的PH
酸碱度与水体肥度有关,一般情况下,水越肥,PH越高;虾池中下午的PH一般高于早晨
PH的测量,一是采用正确的方法,二是必须与时间联系
PH高了,一定要马上用药吗?——产生应激;是否对症下药
一般精养池因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引起PH值的周期性升高,养殖动物对此有较大适应能力
PH升高的副作用:毒氨升高影响更大而非酸碱度本身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