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仿生学或是对虾土塘养殖的新方向
“水产养殖仿生学”这一概念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泰国,当时泰国对虾养殖面临着我们现在同样的困境:疾病增多,防治困难。偶然的机会,人们注意到谷糠对保持虾类健康有积极的效果,通过不断的试验,经历无数的挫折,“水产养殖仿生学”技术最终成型。相比于微藻和生物絮团这两种目前流行的虾池环境控制技术,水产养殖仿生学能够在低成本情况下稳定地保持养殖池水体条件。目前在中国,这一技术已经在海南开始测试。
水产养殖仿生学的重点在于让池塘水体模拟自然的河口条件,利用浮游动物大量增殖作为养殖虾类的营养补充,并且使用有益菌调节水质。此时,池塘的酸碱度和溶解氧的波动最小化,而且不需再使用抗生素和化学物质,因为谷糠能够为浮游动物和细菌(益生菌)提供营养来创造合生素:一种由益生元和益生素协同形成膳食补充。
经过实践,实验池塘的生产成本被降低了一半,在不同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和虾农的经验,这种技术还衍生出很多的变化形式。水产养殖仿生学的成功之处在于降低饲料转化率,减少水体交换而且消灭疾病。很多因素成就了这项技术,比如让养殖动物的营养更全面、水质波动带来的动物应激更小、更有利于致病原在自然条件下最小化。
清塘及进水
首先,进水时用过滤袋向虾池加水80-100厘米,同时泼洒益生元后开足增氧机搅拌7天。如果池塘有铺地膜,改用沉重的绳索以免破坏地膜。轻柔的搅拌可以加强土壤和益生元的混合,同时降低有害生物膜的形成几率。另外,使用茶饼(浓度为20ppm)配合20-100ppm发酵的米糠或者麦糠(无壳)来杀灭池塘内小型鱼类及鱼卵。两周之内,枝角类生物量随茶饼和米、麦糠使用量的增多而增多,这个过程中,完全曝气非常必要,因为可以降低茶籽饼的浓度和促进池塘中营养物质和益生元的混合。
添加碳源、糖类和益生元
用无壳米或麦糠作为混合碳源与水(比例1:5-10)混合后,再和益生元混合并充分曝气24小时。如果糠为细粉状,其以上混合物要缓慢的加入池塘。如果发酵糠类为粉碎颗粒状时,要使用上层的“乳状液”或者“汁液”加入池中,而糠类颗粒则用于投喂生物滤池中的鱼。接种水体的酸碱度应为6-7,必要时需要进行调整。
如果虾类以30-100尾/平方米的密度养殖,发酵糠类的添加量要取决于系统的类别和浓度。作为一般性建议,粗放型虾塘推荐使用1ppm的发酵糖类,而高位池推荐使用2-4ppm。池塘理想浊度应该在30-40厘米,如果太高,糠类发酵物的用量要适当减少,反之亦然。
在养成池,每月要添加额外的益生元用来保持水质,同时也能促进生物絮团(由碎屑、浮游动物和细菌等构成的絮团)的形成。投苗15天后,尽量在池底缓慢拉动链条或绳索(是不要在中心排污管之上进行)防止生物膜的形成。
对于粗放型养殖系统,没有必要进行水体质量管理。但是对于高位池系统,每次投喂后2小时需要将残饵、粪便等通过排污管移除至沉淀池,无论何种系统,水体的酸碱度应该全程稳定。
沉淀池和生物过滤池的应用
沉淀池应当比养成池深(中心4米深,池边2米深)用以保证沉淀物的积累,可根据水体盐度来低密度地饲养一些底栖鱼类,比如鲶鱼或者遮目鱼,因为他们能摄食和搅拌碎屑帮助清理池塘系统,而且鱼类也能增产增收,沉淀池中经常有大量的马贻贝在池中的绳索或者内膜上繁衍,马贻贝不仅能帮助水体深度过滤并去除固体悬浮物,还可以打碎后投喂虾类。
水经过沉淀池处理之后继续进入另外一个池来增加蓄留时间作为生物过滤,池中可低密度蓄养一些罗非鱼,经过处理后,养殖用水回到养成池中时含氮废物的含量会非常低。每三年,沉淀池要进行清理。
目前,处理池和养成池的比例一般1:1,对于土地的需求较大,对于土地租金高的地区会是一个相当大的成本。因此现在也在试验调整水流、碳源投入和不同的生物组合来降低这一比例。
出虾后的处理
出虾之后,池底没有异味、黑泥或者积累的沉淀物,因此按上述步骤加入发酵糠类和益生元后池塘可以马上进行下一轮的生产。虾农描述,用这种池塘系统养出来的虾在烹熟后红色更深,这可能是由于食用了池中自然浮游生物额外色素的缘故。此外,这个系统生产出来的虾可能含有高浓度的n-3脂肪酸。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